2025年4月29日,A股市场迎来了一场“财报季暴雷风暴”。这一天,多家芯片龙头企业集中发布业绩预警或亏损公告,市场情绪瞬间跌入冰点。川大智胜因连续亏损被“披星戴帽”,卓胜微一季度净利润暴跌至-4662万元,波导股份、立方数科等企业因触及退市条款被实施风险警示。更引人注目的是按月配资,包括纳芯微、沪硅产业、闻泰科技在内的10家芯片龙头股集体暴雷,其中7家直接录得亏损,亏损金额最高达数十亿元。这场暴雷的背后,究竟隐藏着哪些行业共性问题?
暴雷潮中的“重灾区”:从卓胜微到纳芯微
4月29日一早,卓胜微的财报便引发市场震动。这家曾经的“芯片巨头”在一季度营收同比暴跌36.47%,净利润亏损4662万元,直接跌入亏损泥潭。市场对其“跌落神坛”的质疑声四起,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,股价单日跌幅超过8%。与此同时,川大智胜因连续两年亏损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,股票简称变更为“*ST智胜”,成为又一家被资本市场“抛弃”的企业。
但这仅仅是冰山一角。根据财报数据,沪硅产业预计2024年全年亏损8.4亿至10亿元,闻泰科技亏损30亿至40亿元,立昂微亏损2.55亿元,思瑞浦、灿瑞科技等企业也纷纷录得数千万至上亿元的亏损。而国产模拟芯片龙头纳芯微的表现尤为典型——尽管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49.53%至19.6亿元,但净利润却亏损4.03亿元,两年累计亏损超7亿元。公司创始人王升杨坦言:“增收不增利是行业快速发展中必然经历的阵痛。”
三大核心原因:行业周期、价格战与成本压力
1. 行业周期下行,需求疲软成致命伤
全球半导体行业自2022年第四季度进入下行周期,消费电子、工控等领域的库存积压问题迟迟未能缓解。以韦尔股份为例,其核心产品CMOS图像传感器因手机、PC需求疲软,2023年一季度扣非净利润同比暴跌98%,库存金额仍高达107亿元。灿芯股份则因下游客户需求波动,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18.77%,净利润骤降64%。即便是技术领先的纳芯微,其汽车电子业务虽增长35%,但工控和光储市场的去库存压力仍拖累整体毛利率。
2. 价格战内卷,毛利率持续承压
为争夺市场份额,芯片企业纷纷降价促销,导致毛利率大幅下滑。纳芯微2024年整体毛利率下降6.17个百分点至32.33%,传感器产品毛利率更是暴跌8.23个百分点。闻泰科技的ODM业务因“上下游价格挤压”,利润空间被压缩至极限;立昂微则因主动降价拓展市场,叠加折旧成本增加,直接导致亏损。行业分析师指出:“国产替代初期的高度同质化竞争,让价格战成为企业无法回避的生存策略。”
3. 研发与运营成本高企,拖累盈利
芯片行业的技术壁垒决定了高研发投入的必然性。2024年,纳芯微研发费用达5.4亿元,同比增长44.57%;芯原股份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超30%,但营收下滑导致亏损加剧。此外,企业为拓展海外市场、应对供应链风险,运营成本同步攀升。例如,纳芯微为布局人形机器人、低空经济等新领域,在全球招募高端人才,管理费用激增。三星电子同样因AI芯片研发滞后和晶圆代工亏损,一季度利润大跌21%,凸显技术迭代的高风险。
暴雷之外的行业反思:伪科技泡沫与护城河缺失
此次暴雷潮中,多家企业被指“伪科技概念股”。例如,川大智胜曾因“元宇宙”“人工智能”等概念被热炒,但缺乏核心技术支撑,最终因业绩暴雷被ST。业内人士指出,部分企业依赖政策补贴和资本炒作,忽视技术积累,一旦行业周期反转或政策退潮,便迅速暴露短板。
另一方面,即便是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,也面临护城河不足的挑战。以纳芯微为例,其车规级芯片虽覆盖400多家客户,但定制化产品开发周期长、毛利率低,难以抵御市场波动。灿芯股份的MRAM控制芯片虽实现国产化突破,但商业化前景仍受制于市场需求不确定性。
未来出路:差异化创新与全球化布局
面对困局,企业开始寻求破局之道。纳芯微计划通过港股上市拓展海外市场,并押注人形机器人、AI等新兴领域,试图以差异化产品打破同质化竞争。闻泰科技则加速向汽车半导体转型,其车规级产品已占收入的63%,试图摆脱消费电子的周期性束缚。政策层面,国产AI芯片的商业化进程正在提速,科创芯片ETF近5日吸金5.22亿元,显示资本对技术突破的长期信心。
然而,行业复苏仍需时间。王升杨预测,纳芯微最早或于2026年实现经营性利润回正;韦尔股份则寄希望于汽车摄像头市场的增长。分析师提醒,投资者需警惕“伪科技股”泡沫,关注企业真实的技术护城河与现金流健康度。
4月29日的暴雷潮,不仅是一次财报数据的集中释放,更是中国芯片行业从野蛮生长到理性发展的转折点。周期波动、价格内卷、成本高企——这些问题的背后按月配资,是行业从“替代”走向“创新”的必经之路。正如王升杨所言:“国产替代不能止步于模仿,必须围绕应用创新。” 未来的芯片战场,属于那些能真正突破技术壁垒、构建全球化竞争力的企业。
凯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